课程建设
在坚持“就业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讨、学习借鉴与实验,我校实现了课程综合化,并尝试构建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学校立足自身优势,通过调研征集、专题研讨、外聘专家教师等多种形式修订完善了课程标准。
公办幼师黄麓师范学校学校教材征订遵循“科学、正规、适宜、发展”等原则,规划教材使用比达到85%。同时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并以此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自主开发了专业教材4本,校企合作开发了4本教材。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合肥市周边的调研,确立“校•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确保制定实施适合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立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与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办公室,专业组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项目小组”,聘请学前教育专家教授、幼儿园骨干教师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建设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职工总数103人,专任教师91人,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为42.3%;本科以上学历为70.3%,其中硕士以上占23%;双师型占24%,专业课教师39人。学校依托学前教育、音乐、信息技术、心理咨询四个名师工作坊建设和学前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4名和骨干教师8名。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全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全员培训(4次)、骨干教师培训(4次)、省内外学术交流(6次)、校际交流(8次)。
目前学校不断提高兼职教师质量,聘用了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企业或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各类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拥有技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鼓励和扶持专业课教师参加职称培训或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认定的专业技术初级以上职称或本专业(行业)高级工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完善兼职教师招聘与培训制度,优化兼职教师考核机制。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
资源建设
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以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我校加大数字化教育资源硬件与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方面包括采购教学一体机20台,教学电脑100台,数码相机4部,视频展台13个,投影仪13个,教师办公笔记本电脑45台。软件建设方面包括购买教育教学需要的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三年来,我校共开发校本教材5本(《美工》《儿歌弹唱》《黄麓师范学校对口升学资料》《学前教育需知》《心理案例集》)。
其次,我校也注重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在加大课程建设投入的同时,以学前教育联盟为平台,共建共享联盟内各校的教育教学资源。2017年,我校建立四个名师工作坊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平台主要包括课程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以及其它相关成果等要素以及互动空间。通过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实施互动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培养培训
2017年我校制定了《黄麓师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等教师培养制度。从工作量设定、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备课、课堂、教研活动、培训进修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
2017年,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全员培训。一是师德师风教育。二是全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全校67人参与培训。
(2)骨干教师培训。2017年委托湖南师范大学为我校67名教师量身定制了为期7天的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班,此次培训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
(3)积极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2017世界幼儿教育联会亚太区研讨会”18日至19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约1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孙娟娟老师作为我校优秀教师代表有幸作为分会场发言人,向在座各位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3-6岁幼儿父子互动特点与类型》。研讨内容受到热烈欢迎并引起了广泛讨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师范大学马以念教授对课题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内容给予了极大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深化建议。闽南师范大学王普华、南京师范大学陈敏睿等老师也对此课题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通过此次交流,更明确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4)同类学校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2017年我校先后与合肥商贸学校、马鞍山幼专、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进行专题研讨,共同交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对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