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优先,保证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肥西县委、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放在“全市科学发展主战场、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全国科学发展模范县”奋斗目标的重要环节来定位,高水平补齐短板,“十二五”末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为“十三五”提前两年普及15年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
优先谋划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站位高。肥西县委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教育振兴五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肥西县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将“教育发展”指标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并成立由县长挂帅的推进领导组。
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均衡发展投入大。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一个比例、三个增长”。2012-2014年,肥西县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总计96.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共计27.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22.8%;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总计19.52亿元,占教育经费预算70.2%。
优先落实教育规划建设,软件硬件规划全。依据县情,科学合理编制《肥西县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肥西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肥西县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肥西教育建设项目三年规划》和《肥西县薄弱学校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和师资引进培养,推进县域教育迈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个着力,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高于省定标准,解决硬件建设这个基本点。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10项指标,肥西县初中全部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小学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标率分别为95.29%和92.94%外,其余指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目前,该县生机比为7:1(省12:1),生均图书册数我县小学为20(省15)、初中为34(省25),接入互联网城关最高为200M,接近或达到合肥市主城区水平。国家复核肥西县小学综合差异系数0.469,初中综合差异系数0.368,较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55的要求来说,实现了相对较高水平的均衡。
着力打通师资配置解决均衡发展这个关键点。除常规正常引进师资特别是紧缺师资等以外,肥西县在解决师资配置这个关键点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此项工作被教育部列为管理改革试验区。肥西县在桃花镇整体推进“无校籍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全县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变学校人为系统人,实现“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流动机制。推进城乡间教师和管理干部交流、支教、挂职及周边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驻点支教、初中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等,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3年来,共交流校级干部41人、交流教师1619人,转岗教师230人。
建立城乡利益导向机制。实施了农村教师任教津补贴制度,将全县按偏远程度分为四类城区,分别给予农村教师每月100-360元的津补贴,每年发放津贴1100万元。
设立献身农村教育终身成就奖。每年评选10名献身农村教育终身成就奖,提升教师扎根农村的荣誉感。
大力建设教师公租房。为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和“县管校聘”交流教师住房问题,2013年,肥西县委县政府从当年1000套公租房计划中大比例拿出600套用于教师,三年来,共建设教师公租房1448套,每套教师公租房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办公桌椅、床、衣柜和厨房、卫生间生活器具等,实现拎包入住,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肥西县师训、干训三年规划》,安排到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培训,今年首度走出大陆到台湾开展研修,提升教师业务技能和综合素养。2014、2015两年肥西县教师培训经费分别为均超过1000万元,今年为1049万元(其中财政预算730万,学校公用经费215万,市补104万元),教师人均2017元。
着力解决学生入学机会均等这个落脚点。
划片区:实施阳光招生。电脑摇号招生,阳光分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择校生、无重点校、重点班。
零拒绝:公办学校全接纳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2015年,城区共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38人,占中心城区招生总数的23.3%;其中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759人,占中心城区小学招生总数的24.6%,城区公办初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78人,占城区初中招生总数的18.97%。至2015年6月,全县共有2047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了网上学籍注册。
全关爱:解决特殊群体入学困难。2014年,全县共有6至14周岁三类残儿274人,特教中心57人,随班就读214人,入学率达到98.91%。2015年,全县6至14周岁三类残儿256人,特教中心71人,随班就读181人,入学率达到98.44%。实施残疾学生及经济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享受教育资助政策,每生每年补助500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对寄宿制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生活补助1250元,此项政策惠及2166名寄宿学生,今年共发放271万元。关爱留守儿童得到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的亲临视察和充分肯定。全县95个留守儿童之家和16个乡镇村少年宫,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研发校本特色课程20个,成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第二课堂。
直通车:省市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到校。2013年,指标到校生计划83.3%,占普通高中招生数53.61%;2014年,指标到校生计划95%,占普通高中招生数58.6%;2015年85%,占普通高中招生数的74.66%。
三个特色,保证义务教育均衡特色发展。
创新增量绩效改革,让教师舒心。为提高教师爱教从教积极性,从2014年起,在原有绩效工资体制不动的情况下,实行增量改革,肥西县财政每年再多拿出3200多万元,发放教师岗位绩效奖励。义务教育阶段评价标准参考学习上海开展的义务教育“绿色评价”。绩效分配原则是小学注重素质,初中素质和质量兼顾。
开通校车推进营养餐,让学生开心。为切实解决农村孩子上下学安全,县财政每年投入1200万元,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财政补贴”的管理模式建立校车运营机制,率先开通校车,开合肥地区之先河,全市校车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报道宣传。目前,共在7个偏远乡镇(园区)开通校车71辆,占全市一半,社会反响一片叫好。此外,从2015年9月起,在4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开展学生营养餐试点工作,201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开。
开放办学,让家长放心。治理体系引进开放机制。柿树岗乡中心学校开展学区管理委员会试点工作,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区监督委员会。引进名校办分校和结队共建扩大优质均衡覆盖面。与合肥市教育强区庐阳区合作成立南门小学上派分校和合肥42中华南城分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与合肥市包河区34所学校建立“1+1”结对合作关系,与长三角学校开展网上结对7所。开放办学和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满意度,省级评估测评和国家审核结果,肥西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公众满意度92.57%。